网站首页
手机版

2013高考试题

更新时间:2024-01-20 22:15:10作者:佚名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

    王小回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表现自然美景的很多,但集中起来,能触动我们视觉感官的自然景观无外乎山与水。就山而言,虽南北方山形地貌各有特色,但作为艺术品表现或观赏景物的山却要符合自然美法则。同是山却表现出一种有规律的重复、节奏、韵律、调和,这些是早期“比德”说中追求的含蓄、秀美,追求自然美的“媚好”。就水而言,在表现上以轻柔、虚幻、空灵、清丽取胜。而山与水在自然美法则中又是相互补充的。一排排山峰作为水平线的重复节奏与万顷良田中稻谷的水平线重复节奏相呼应,以大地的水平面为基调,高耸的山峰为旋律,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与调和。水平与垂直、重复与变化相互补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建筑则是以垂直线条为主的组合体,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的有别之点就是采用木结构形式。木材给人以虚空轻灵、重心低的印象,使建筑有着特有的轻盈浮升的动态感。在幽雅的园林中建筑所用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亭台楼阁、回廊曲桥与山水花木相映成趣,使建筑物有时处于山腰绿丛之中,有时掩映在树丛之中,有时处于山脚之下,就形成了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翘角的轻盈飘举之感。如再在建筑群中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不同的手法,将建筑融合于自然景色之中,追求自然美与建筑美的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园林道路及桥梁等交通设施也讲究对称和谐的形式美法则,道和桥或横跨河面,或曲径通幽。水面空廊中的桥梁如月洞门是轴线空廊的中断,在曲廊或长廊中起到一种节奏和调的作用。桥上的亭台楼阁更增加了水平线的重复节奏感。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都追求一种形式美,但两者手法不同。以造化为师形成一定的笔墨规范或审美意趣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与古代园林建造时均有应用。“笔墨”在这里更像是一个操作平台和具有一些稳定而成熟风格的手段或方法。无论是造园还是绘画都要有成熟的笔墨功夫。从总体上看,“诗情画意”在中国山水画和古代园林中是有相同之处的。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的构图“三远法”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山水画特有的透视法,在园林中运用这种构图法则将观者的视线导向画面的主题部分,并产生高低俯仰的动态感。

    同是在运用这种构图法则时山水画家多追求一种充实饱满的感觉。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曾说:“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也就是说笔墨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在画论中石涛又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在绘画中一切规律法则都是相对的,“笔墨”功夫却是绝对的,这是对中国画发展的整体贡献和揭示本源意义上的深刻见解。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也指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墨互为表里,“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墨成为“造型之法”。这为中国画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同样在造园时也要运用这种“笔墨”功夫去塑造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无论是造园还是绘画都要有诗人的情怀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得其旨蕴和意境之美。石涛论画曾提出:“读书不多无法画的韵味和笔墨的精神。”当然只知读经书还是不够的。“世间有许多贯有识见的人、却对石头只随便看两下…… 随步妄行是为不察……”宋代米友仁西园雅集图记说的就是要把握神似比形似更重要,“只把分内的事尽到就是责任”,因此我们要向古人学山水画学古典园林,“把各派各家所得之道融会贯通……不但要走遍名山大川也要走遍天下的名园”,“走遍名园”,以充实自己的修养。

    无论是造园还是绘画,都要有高超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趣味。石涛在画论中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点,认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在绘画中,一画可以解构任何的物象,也可以重构任何的物象。在造园时,运用这种高超的笔墨功夫去塑造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无论是造园还是绘画,都要讲究章法,也就是布局。在山水画中讲究“经营位置”,在园林中亦讲究“布局”。无论是绘画还是造园都要有一定的章法,否则就会杂乱无章。在山水画中讲究“有奇无偶”,在园林中亦讲究“有规则的自由”。

    无论是造园还是绘画,都要追求一种形式美。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线,没有形式美就没有艺术美。山水画有“六法”,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出“天机开阖、互为融摄,神明其用、虚实由乎自取”的观点。其中“虚实互用”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实处之妙必从虚处而生,虚处之功必从实处运。在造园时,“虚实互用”也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虚处与空窗相对,空窗是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法,空窗之中是“虚”的,与空窗相框之景是“实”的。二者相对衬托,“虚实互用”,构成深邃的层次与清幽的环境,引起人们不尽的联想。

    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古代山水画依存的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自然美的法则,表现客观景物追求有节制的、典型化式样美和形式美,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表面真实而求得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而古代园林建筑则要依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建筑是直接以实用为目的的。尽管二者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但不能相互替代。

上一篇:路漫漫兮

为您推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探究“婵娟”的深层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诗词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婵娟”这个词,尤其是在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这个“婵娟”究竟有何深意呢?本文将从婵娟的字面意思、文化背景、象征意义、文学应用以及当代解读等方面进行探讨。一、婵娟的字面意思“婵娟”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形态美好、容貌秀丽的女子。在古代诗词中,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月亮的美丽和圆润,因此“婵娟”也有“明月”之意。二、文化背景“婵娟”这个词的文化背景源于中国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传说中,嫦娥奔月之后,化身

2024-03-11 20:28

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烟花三月下扬州:探寻扬州春季的独特魅力

烟花三月下扬州:探寻扬州春季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一句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的表达。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让人不禁对扬州的春季心生向往。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探寻扬州春季的独特魅力。“烟花三月”是指春天的三月,而“烟花”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扬州,春天的三月正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如樱花、桃花、杏花等,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诗如画。此时,漫步在扬州的街头巷尾,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春意和生机。“下扬州”则指的是来到扬州

2024-03-11 14:24

怀丙捞铁牛

怀丙捞铁牛1.引言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个关于智慧与勇气的故事,那就是“怀丙捞铁牛”。这个故事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它讲述了一位普通人物的非凡智慧,更因为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这个故事,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怀丙,一个普通的村民,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乡村。某日,乡村的河流中漂流来一头巨大的铁牛,村民们议论纷纷,不知如何是好。铁牛不仅阻碍了河流的通畅,还可能对村民的生活带来隐患。面对这巨大的铁牛,村民们束手无策。就在这时,怀丙挺身而出,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要捞起这

2024-03-08 19:1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章概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章概括1.童年与成长这一章主要描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保尔成长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从小就开始劳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他通过在工厂的劳动,逐渐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这为他日后成为革命者奠定了基础。2.革命初识在这一章中,保尔开始接触革命思想,结识了一些革命者。他参加了革命活动,并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通过这一章的描写,展现了保尔对革命的初步理解和热情。3.英勇战士保尔在革命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他参加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战士。在战场上,他经历了生死考验,展现出

2024-03-08 18:51

音乐家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部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及2部弥撒曲等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竭力肯定人的自强、争取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

2024-02-07 22:58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引言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一幅美丽画卷。它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莺歌燕舞,绿草如茵,红花似火,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春天画卷。这幅画卷又是如何通过文学的手法来呈现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二、莺啼“千里莺啼”,莺是指黄莺,啼则表示鸣叫。这里的“千里”并非确指千里,而是形容范围之广。黄莺的鸣叫,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文学作品中,黄莺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里就用黄莺

2024-02-02 00:35

加载中...